要闻提示
-
独家:台海局势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对华关税问题 -
美国7月消费者物价环比持平,通胀明显放缓迹象初现 -
中国央行: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不超发货币,加大稳健政策力度“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独家:台海局势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对华关税问题
据熟悉审议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最新台海局势促使拜登政府官员重新调整他们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思路,暂时将取消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或可能增收其他关税等选项搁置一旁。官员们称,拜登总统还没有就这个问题作出决定。
—美国7月消费者物价环比持平,通胀明显放缓迹象初现
美国7月消费者价格较前月持平,因汽油成本大幅下降,对于过去两年眼睁睁看着通胀攀升的美国人来说,这是第一个通胀明显放缓的迹象。劳工部在一份备受关注的报告中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6月份增长1.3%之后,7月持平,但该报告还显示,核心通胀压力仍然高企。数据公布后,投资者立即削减了对美联储在9月20-21日会议上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的押注,预计联储可能选择加息50个基点。
—美联储埃文斯称7月CPI是首个积极通胀数据,但仍需继续加息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说,周三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报告显示美国7月通胀未加速,这是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以来价格压力方面的第一个“积极”数据,即使他暗示他认为美联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埃文斯说,7月消费者价格与6月持平,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通胀率仍然高得“令人无法接受”,美联储可能需要在今年将其政策利率目标区间提高到3.25%-3.5%,到明年年底提高到3.75%-4%。
–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卡什卡利表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即美联储今年将需要再加息150个基点,并在2023年加息更多,即使这么做会导致经济衰退。他说,美联储在通胀方面 “离宣布胜利还很远很远”。
—中国央行: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不超发货币,加大稳健政策力度“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中国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全年物价水平将保持总体稳定,但要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央行网站刊登的报告全文称,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称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推手”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塔斯社周三发表的采访中表示,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推手”。他指责华盛顿通过一再扩大北约防务联盟和支持寻求使乌克兰向欧盟而不是莫斯科靠拢的势力,将俄罗斯逼到了墙角。张汉晖在采访中表示,中俄关系已进入 “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皮尔表示,英国要到2023年底才会感受到升息的全部影响,他还称,至少在几年内不太可能恢复量化宽松。
—票据违约传闻重创中国民营房企“优等生”,龙湖、票交所联手“辟谣”
受商票违约传闻、投行调低目标价等叠加影响,中国民营房企“优等生”股价周三遭遇罕见暴跌。三位消息人士稍晚告诉路透,龙湖集团管理层周三稍晚紧急召开投资者沟通会并表示,商票违约的传闻“完全是谣言”。上海票据交易所周三晚间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截止8月10日龙湖集团无商票违约和拒付记录,相关谣传并不属实。龙湖暂未回应路透的置评请求。
—软银拟结算涉及至多2.42亿股阿里巴巴ADR的远期合约,收益料达4.6万亿日元
软银集团周三公告称,董事会已批准提前股份结算阿里巴巴的若干预付远期合约,涉及至多约2.42亿股阿里巴巴美国存托股份(ADR);预估预付远期合约结算收益、阿里巴巴股票重估收益和衍生品收益总额约为4.6万亿日元。
—独家:印度公司弃美元,改用人民币等亚币购买俄罗斯煤炭
据海关文件和业内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公司正扩大使用亚洲货币支付从俄罗斯进口的煤炭,避免使用美元,降低违反西方对俄制裁的风险。路透此前曾报导过印度一项涉及人民币的大型煤炭交易,但海关数据突显出非美元结算正逐渐普及。6月份,人民币占俄罗斯煤炭非美元付款的31%,港元占28%。
–标普全球表示,将中国信达及其核心子公司中国信达(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长期评级的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因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叠加已经加剧的市场竞争,趋势或将持续到2023年。

文章来源:路透财经早报(微信公众号)